2025年盛夏,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光伏产业园内荒草蔓生,与三年前锣鼓喧天的开工盛况形成尖锐对比。这个曾被誉为”全国首个N+型硅片基地”的省级重点工程,如今只剩下停滞的厂房和巨额投资沉没的残酷现实。
从高调宣布打造”光伏新能源产业’一号工程'”到投资方公开宣布暂停追加投资,阜兴科技项目的溃败不仅暴露了跨界资本的盲目冒险,更揭示出地方政府在产业招商中的决策机制缺陷和风险管控缺失。

火线上马,90天敲定的“一号重点工程”
2021年12月,在阜阳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见证下,阜兴科技”年产20GW N+超高效太阳能单晶硅片项目”高调开工。据阜阳市经开区管委会官网显示,该项目总投资82.2亿元,占地1000余亩,预计建成后年产值200亿元,并带动形成1500亿元的光伏产业集群。当时项目被定位为”全国首个””省级重点工程”和阜阳市光伏新能源产业”一号工程”。
值得关注的是,阜阳市政府在3个月内,完成了项目洽谈、地址遴选、前期可研、能评、环评等手续批复工作,推进速度惊人。这种”火线上马”的模式,为项目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。
决策留白,无会议纪要留存的重大项目
据了解,如此重大的“一号”招商引资项目,市政府竟未有正式的会议纪要留存,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。当行业2023年已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信号(硅片产量增速超50%)时,阜阳市政府仍继续支持企业扩张并且每月给予企业300万元高额电费补贴,这种依靠巨额补贴维持的项目可持续性令人质疑。
记者多次致电阜阳市经济开发区和阜阳市发改委,而阜阳市经济开发区及阜阳市发改委均采取回避态度。开发区以”领导开会”为由未予回应,而阜阳市发改委负责人则称,项目发生在其来发改委工作之前,且班子其他两位副主任都是去年11月才到任,”都不了解当时的情形”。

合作崩盘,项目深陷停滞危机
投资方和邦生物在2021年项目启动公告中坦承:”公司目前未涉及单晶硅领域,目前暂无该领域技术、人才储备”。这一关键风险点,在政府项目论证和决策过程中似乎被忽视了。技术能力缺失导致项目后续发展乏力。2023-2024年间,研发人员从38人断崖式减至1人,研发支出由1343万元骤降至250万元。在N型技术快速迭代的光伏行业中,项目很快丧失竞争力。
对合作方履约能力审查同样缺位。阜兴科技2022年与皇氏集团签订195亿元硅片销售长单,但皇氏集团在签署协议后不足一年即转让控制权、退出光伏领域。如此重大的变故未能触发有效的政府监管响应。
前景迷茫,从产业豪赌到深刻教训
阜兴项目的失败折射出当前产业转型中的误区:盲目追逐热点赛道,忽视产业基础;重招商引资规模,轻风险评估;过度依赖政策驱动,缺乏市场研判。
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转型时,缺乏科学决策机制和风险防控体系,一味追求”大项目””大投资”的政绩效应。当2023年行业已经出现严重过剩信号时,当地政府仍继续支持项目扩张,反映出对行业发展趋势判断的盲目性。。光伏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,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人才积累,绝非简单资本投入就能成功。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中过于重视短期规模效应,忽视了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的核心重要性。

结语:
阜阳光伏项目的教训警示我们: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尊重市场规律,立足本地实际,培育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主体。任何脱离实际、急功近利的”跨越式发展”,最终都可能付出沉重代价。
地方政府应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风险管控体系,对重大项目实行全程监管和评估,避免”重引进、轻管理”的招商模式。同时应加强产业研究能力,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,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,而非盲目追逐热点赛道。
这场82亿元的学费,应该让更多人清醒认识到:高质量发展需要扎实的内功和冷静的思考,而非冲动的政绩追逐和缺乏论证的产业豪赌。
来源搜狐